山西生活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
网络品牌传播
ad
等待
ad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下面将要游览的是因传世精品《石芸轩法帖》而得名的常家“石芸轩书院”。

书院从结构上可划分为三院,从布局上则连为一体。私塾、小书房、大书院三者连为一体,儒商风骨尽得展现。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受博大精深之儒商文化之薰陶,常氏族中一批批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向社会,成为了令世人瞩目的商界精英、学界名流。

在构架精美,造型别致,飘逸着儒雅文化气息的大门两侧,围墙上嵌刻的“学海”两字是王羲之的手迹,字里行间更见其力透纸背的功力。“学海无涯苦作舟”,常氏将这两个大字赫然刻于书院大门两侧,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了,而门楣上“贞而不谅”四个字出自于论语,其意是真正儒家在坚持正道讲究原则的同时,要做到不固执,顺应历史潮流。这四个字,可以说是常家对儒学的基本态度。

请看院门两侧竖立的这两只精美的花瓶形石雕。在大多数门庭前面,座落的都是威严庄重的雄雌石狮,但由于书院是常氏族人吟诗作画、修身养性的场所,所以这两只花瓶上相对嬉戏的幼狮也显得憨态可掬、趣味天成。难怪它们已经被过往的游人抚摸得乌黑发亮,让人还未进书院,先有一种轻松淡雅的感觉。

灵壁:

请大家看迎门的这方巨石,形状乖巧、叩之有金石之声,这就是中国四大名石(灵壁石、寿山石、太湖石、笋石)之一的灵壁,常氏书院以此做影壁,正是取其“灵”字,这个灵字仿佛画龙点睛,给人以无边无际的遐想和体悟。读书致学,靠的是思维的敏捷、头脑的灵性,常氏的子弟,也许正是沾了这块充满灵性的巨石的灵光,才文思如泉,才华横溢吧!

在前院子的正中,是一池清可见底的碧水,方方正正的池形体现着儒学的思想,池上横架的拱桥,则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意韵。站在池边望鱼翔浅底,听鸟鸣绿树,轻轻吟诵几句意境优美的诗句,处于深宅大院中的常氏学子,竟是这样酣畅地享受着自然的恩赐。

在前院的四周,有四亭三廊,这四亭分别以论语中的“邻有德”、“志于道”、“学而思”、“思无邪”命名,是常氏子弟的琴亭,棋亭、书亭和画亭。

琴棋书画四亭:德有邻——书亭;志于道——画亭;  学而思——琴亭;思无邪——棋亭。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译:有德的人不会孤单,定会有人亲近。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大意:诗经三百首,用一名话概况,那就是不虚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大意:志向于道,依靠于仁,娴熟地掌握技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意:学习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

杜大统:(公元1733—?)字惟九,号枕岗道人,太谷县阳邑村人,监生;一生未仕,倾心书道,精研楷、行、草、渚体。信柳几可乱真,攻学魏碑有极高造诣,是清代中期书法由帖学向碑学转变时的实践者及卓有成就的代表,惜因仅为布衣白士,故超群书艺未能远播,从79岁起,将以往所书得意之作,自已购石一一镌刻有石达数百块。  石芸轩法帖:(杜大统书写)

太谷隐士杜大统于嘉庆年间书写,在法帖上,除仿王羲之草书和颜真卿、柳公权楷书的三体兰亭序外,占据中心位置的,就是杜大统瀚畅隽秀、大气磅礴、自成一体的巨幅匾额用榜书。如此大规模的榜书制碑,本已世属罕见,书法技艺又如此之精湛无双,这不仅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惊世骇俗,保留至今更成为稀世珍品。

刻石共33组,127块,一石一字,每石高36厘米,宽15厘米,汉白玉石质。在乾隆、嘉庆年间,就已因为它一破“馆阁体”书碑而惊世骇俗,保留至今则更成为稀世珍品。常氏将书院用“石芸轩”冠名,足见其对此碑帖的重视程度。

芸:香草名,也叫芸香,引用为书,斋:藏书处或书卷等,石芸:即石制之书。其意为珍藏石书之处。

石芸轩法帖全部刻石计174块,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常立方本人及陆续于民间购得的有关法帖刻石源及价值的说明性文章,第二部分是杜大统榜书匾额,第三部分为杜大统所书仿颜仿柳仿楷由兰亭序及自行创作的草兰亭序,第四部分为常永祖传家藏的榆次乾隆年间著名书家赵鹤及孙一元等人的书作,此组法帖的可贵之所在于它完整地保留了刻石原貌,使今人有幸系统了解民间帖学衍生传播的真实情况。

听雨楼法帖:位于东廊,长约十丈;原为山西太谷人氏孙阜昌于清咸丰元年(1851)刻帖而成。光绪年间,常立方花重金从太谷购回后,照原样立起。

听雨楼法帖全帖共分四卷,收集了上起唐代,下至清朝中叶共50余位大书法家的作品(包括题、跋等),其中许多书法珍品已不传于世了。如唐代贺知章的《千字文》、郭子仪的《后出师表》、清代张照的《康熙帝南巡诗抄》等,世间均已失传,成为绝世珍品。

常氏遗墨法帖:(位于西廊,长十丈)欣赏了历代名家石刻法帖后,再让我们到西廊下看看常氏子弟的遗墨。作为儒商世家,常家先后产生了诸多文化名流,在书法艺术上技压群芳、享誉一方者并不鲜见,像题写“石芸轩书院”匾额的常立方、擅长篆书的常赞春、擅长行楷的常旭春等都曾在清末名重一时,其作品实属书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欣赏常氏子孙书法技艺的同时,请大家注意一下,常氏遗墨法帖在所用的材料上与石芸轩、听雨楼法帖不同,常氏遗墨以砖雕阳刻制成,其意是自谓低于前贤,并且没有传世的必要,仅供子孙临摹参考而已。这种自谦的精神,同其书法技艺一样也令人赞叹不已。

御笔亭:在转过石芸轩法帖两旁的小门后,面南是四十四帝后的墨迹的“御笔亭”,在此亭内大家可以一览数千年帝后的书法风采,其中汉章帝的“章草”,宋徽宗的瘦金体及清代帝后的馆阁体在我国书法史上均占一席之地。

听雨楼: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书院的主建筑——听雨楼。听雨楼七开间宽、两层,楼下的东西廊房,就是供族中弟子研读的地方。遥想当年,常氏子弟就是在这里听风声雨声,读经史子集。有着如此温馨优雅的环境,难怪他们学富五车,出类拔萃了。

私塾:东边小院是常氏当年十七所私塾中的一所,外院的正厅和西厢房,均是授课之处,东房则为先生的厨房,书童、厨师也在此处休息。

约斋:在石芸轩书院的侧边小院落,是常家庄园中最小的一处院落了,这个小院叫“约斋”,是养和堂主人常麟书的小书院,正面四间小屋是主人小憩与会客之所,西面和小三间屋是主人读书写字的地方,这里才是真正的私人书房。象这样的小书院,常氏家族的八十多个

  声明: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山西门户网Shanxiw.com立场! 若无意侵犯你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数据载入中...
 验证码
打开微信或手机浏览器扫一扫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页分享给朋友
山西网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号